歡迎訪問:東莞市脈拓表面處理科技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769-83330659
印刷中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案
- 分類:凹印制版技術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3-10-17 12:30
- 訪問量:
印刷中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案
- 分類:凹印制版技術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3-10-17 12:30
- 訪問量:
一、套印不良
現象:多色印刷時,在先印刷好的油墨皮膜上在印刷油墨,產生排斥現象。又,第二色把第一色粘下來,產生逆套印的現象。
原因:前面的油墨干燥不充分,后面的油墨干燥太快,造成印刷瞬間粘性過大所致,印刷時粘著性大而引起一般光澤油墨容易發生套印不良現象,有時相鄰色油墨的相溶性差時也出現這種情況。
對策:1 . 印版
1.雕刻版較腐蝕版容易引起故障。
2. 增加后版面顏色版深
2 . 印版階段
1.使用快干稀釋劑,使油墨干燥加快或加強前一色加熱干燥。
2.使用慢干稀釋劑使后面油墨干燥變慢,同時在不出現流水紋的情況下降低油的粘度
3.后面顏色的刮刀位置向壓印方向靠近,減輕印壓,提高印刷速度。
4.向第二色的版面吹風。
二 、起泡
現象:印刷物時油墨槽中產生起泡,氣泡溢出來,阻礙油墨循環。出現斑駁或拋光等現象,影響印刷物質量,前面現象比較易消除,但是有氣泡又大又多,泡量少但是很難消除
原因:油墨的表面張力太大,油墨循環裝置有缺陷。
對策: 1 .把油墨粘度調整在適當范圍。
2 .添加消泡劑。但添加過量會損害附著力和復合性,注意有時會出現反作用,反而更顯著發泡。
3.防止循環裝置中空氣被沖進油墨。
4.消除循環裝置中油墨的落差和油墨不流動的地方。
三、斑駁
現象:印刷物的滿版部分印刷不平滑,出現斑點狀摸樣,降低印刷效果。
原因:1. 印刷速度慢,油墨干燥慢。
2. 油墨太稀。
3. 觸變性大的油墨容易引起斑駁現象。
4. 水性凹版油墨對板輥和紙張潤濕性不好,容易出現斑駁現象。
5. 靜電影響。
對策:1. 改良油墨的流動性。
2. 使用快干溶劑。
3. 在可能是限度內,提高印刷速度。
4. 選用吸油量少的顏料。
5. 減少靜電引起的問題。
6. 選擇印版種類和網屏角度。
通常 改善
制版法 腐蝕版 雕刻版
網屏角度 45度 15—30度
版深 〉32µ 28µ
壓輥硬度 70---80度
四、堵版
現象:印刷時在印版網點中的油墨干燥,至使印刷物出現網點殘缺的現象。
原因:1. 油墨干燥過快。
2. 油墨中連接料的在溶解性差,印刷后版輥網點中的油墨不能完全溶解,造成惡性循環在印刷中從紙張和薄膜中出來的灰塵混入油墨中也是堵版原因。
對策:1. 使用慢性趕溶劑。但干燥慢對印刷后工序造成的影響,值得注意。
2. 使用溶解力好的溶劑。
五、吸水變質
現象:長時間印刷時,樹脂在油墨中出現析出膠化,引起光澤變化,轉移不良,堵版等現象
原因:印刷時空氣中的水分慢慢混入油墨中,長時間印刷時油墨的溶解性變差,是此現象的原因。含醇類的硝化面型油墨出現較多。特別是在高濕度,印刷面積小,油墨消耗量少的場合容易引起此現象。
對策; 1. 油墨槽要封密好,減少與空氣接觸面積。
2.加入能和水相容的溶劑(如醋酸乙脂,溶纖劑)。
3. 追加新墨,避免舊墨重復使用。
六、白化
現象:干燥中油墨皮膜白化,印刷面的光澤,接著,強度等性能變化的現象。一旦發生變化則沒有補救措施。
原因:當轉移到薄膜表面的油墨干燥時,溶劑的蒸發平衡被破壞,導致樹脂不溶解、白濁、局部膠化,稱為[樹脂白化]。同時干燥過程中溶劑揮發吸熱,層膜表面很冷,空氣中的水分混入油墨涂層中引起膠化,稱為[水白化]。通常白化指的是[水白化]。故障多發生的含醇類多的硝化面型油墨,高濕度的環境下容易發生。
對策;1. 提高印刷機的干燥能力。
2. 調整印刷車間的濕度和溫度。
3. 減少醇類溶劑的含量。
4. 添加少量慢干溶劑(如溶纖劑,醋酸丁脂)
七、火山口現象
現象;印刷面或光油面產生火山口狀的凹凸,引起圖層面粗糙,光澤低下。
原因:此現象容易發生在熱固化型光油,干燥初期階段涂層受熱過強,是表層形成干燥皮膜,下層的溶劑不能順利溢出而沖破表面層皮膜,形成火山口現象。
對策:過激的熱風干燥只使表面干燥,產生逆效果,烘箱的溫度最好是“低溫-高溫-低溫”拱門型溫度分布。從油墨和光油方面考慮,使用慢干溶劑使表面皮膜難形成。
八、臭氣
現象:印刷作業時產生臭氣,或印刷物本身發出臭氣,引起操作者不快感覺。
原因; 樹脂中添加劑和溶劑的臭氣,丙稀酸樹脂的臭氣或顏料中活性的臭氣是此情況的原因。在印刷作業中和普通情況不一樣的氣味會引起不快,如出版印刷中的酯類溶劑和包裝中的酮類溶劑。印刷物的臭氣是由殘留溶劑,薄膜接著劑,復合樹脂引起的。
對策:1. 不要用氣味大的連接料和增塑劑。
2. 提高干燥能力,用新鮮空氣吹走溶劑蒸汽。
3. 少用慢干溶劑。
4. 萬一發生臭氣,采用印刷物再干燥,通風等補救措施。
九、沉淀
現象:顏料發生沉淀導致色變化現象,顏料沉淀可造成臟版和堵版等故障。
原因:1. 顏料在連料里的分散性差,顏料發生凝聚。
2. 顏料分散(研磨)不充分而發生沉淀。這種情況沉淀較硬。
3. 粘度過低,連接料對顏料無保持力,攪拌效果差,導致沉淀。
對策:1.使用凝聚防止劑和沉淀防止劑。
2.顏料(研磨)充分。
3. 使用互溶性好的顏料和連接料。
4. 使用前罐內油墨要攪拌均勻。
十、背透
現象:油墨在印刷物理面滲透現象。
原因:1.印刷基材的滲透性大。
2.油墨的粘度低。
3.油墨干燥不良。
4.油墨的流動性差。
對策; 1.使用快干溶劑并提高印刷速度。
2.提高印刷粘度。
3.提高機器的干燥能力。
4.改用流動性好的油墨。
十一、拋光
現象:因為油墨轉移不良,印刷表面產生拋光現象。
原因:1.油墨黏度高
2.刮刀的刮墨性能差。
3.有風吹印版使油墨轉移差。
對策:1.降低油墨印刷黏度。
2.刮刀刀刃伸長。
3.加入慢干溶劑。
4.確認壓輥的硬度
5.吹風不能直接或間接吹到印版上。
6. 溶劑排放用的移動排氣扇的位置也是造成故障的原因。
十二、胡須(靜電須)
現象:圖像和文字邊緣出現短毛狀油墨絲的現象。
原因: 油墨粘度過低或印版網過深、壓印滾筒壓力過大造成。靜電引起的情況較多。
對策:防止靜電。
1. 在印刷現場灑水或放水蒸氣,降低印刷現場溫度并使濕度變大。
2. 使用消除靜電器材,對機器上的導輥采取接地措施,防止它與軸承部分潤滑油接觸而絕緣。
3. 把醇類、丁酮、丙酮等作為防靜電劑添加效果顯著。但此類物質會使油墨接著強度變差。
十三、接著不良
現象: 油墨在印刷基材上無附著力的現象?,F在由于油墨的改良,這種現象已不存在。油墨的附著力測定通常使用膠帶剝離法,判定標準由公司確定。
原因:1.使用油墨類型錯誤,或作為油墨連接料的樹脂不足、樹脂本身的黏結合力較差。
2.基材表面處理度不夠。
3.添加劑等涂布。
4.薄膜吸濕。
5.油墨白化或吸濕變質。
6.印刷時加熱不足。
7.印墨過稀或舊墨的溶劑失去平衡。
對策:1.添加調墨油等,增加樹脂成分。
2.盡量以高濃度條件印刷。
3.更換油墨。
4.避免以上其他情況發生。
十四、 針孔
現象:印刷面出現針孔狀的油墨轉移不良現象。
原因;1.油墨對薄膜濕潤不良的場合。
2.油墨使用硅酮類類添加劑的場合,當添加劑過量或在油墨中分散不充分時容易發生此現象。而現在由于基材的改良,出現針孔故障較少。
對策:1、選定適合基材的溶劑
2、確認添加劑的添加量,保持適當粘度
十五、 流水紋、溢出
現象:油墨是實地部分出現流水樣的斑紋,油墨從圖案部分溢出的現象。
原因; 1.油墨的粘度過低。
2.油墨的流動性不好。
對策: 1.加入原墨或充填劑來提高黏度。
2.提高印刷速度。
3.把刮刀刀刃的角度變成銳角。
4.版過深的場合把版改淺。
5.改良油墨的流動性。
十六、 斑點
現象:凹版網點的油默轉移不良,印刷物出現斑點狀網點殘缺現象。網點小和高光部分較多出現。
原因:1.基材表面凹凸不平,和版輥的網點接觸不良。
2.印壓低。
3油墨黏度高。
4.油墨干燥快。
5.堵版或印版磨耗大。
對策: 1.選用平滑行好的基材,對粗面的基材使用靜電吸墨印刷方式,效果較好。
2.加大印壓。
3.對應印刷速度降低印刷黏度。
4.使用慢干溶劑降低干燥速度。
5. 清洗印版,磨耗大的版重做
十七、篩網現象
現象:本來連續一樣的實地部分出現篩網狀的現象。
原因: 1.油墨原因
① 油墨粘度高,難進入印版網點。
② 干燥過快,失去流動性。
③ 油墨不足。
2.版錕原因
① 版的質量差。
② 版輥偏心。
③ 鍍鉻不良
3.刮刀壓力過大
4.印壓不夠。
對策;1.使用慢干溶劑調整黏度和干燥速度。油墨不足,調整油墨槽內油墨量。
2.由于版混原因引起的難解決,只能改良印版。
3.調整刮刀和壓輥的壓力。
十八、卷曲
現象; 基材印刷面卷曲的現象
原因:1.基材上油墨皮膜厚而引起。
2.實地部分容易出現卷曲,油墨連接的柔軟性,基材厚度和含水量會影響卷曲現象。
對策:1.添加增塑劑以增加連接的柔軟性
2.用水蒸汽增加印刷物的水分。
3.在基材背面涂上水、水---甘油溶液等卷曲防止劑。
十九、靜點故障
現象: 塑料薄膜通過印刷機時產生靜電,而引起印刷故障。圖案部分周圍產生絲狀須稱作“胡須”,實地部分承斑駁狀,或油墨轉移不上,產生空白部分。積蓄的靜電而引起火花是火災的原因。
原因:電阻高的物質發生摩擦,或和其他物體接觸,剝離時產生靜電,紙和塑料薄膜屬不良導電體,通過印刷機時本身帶靜電。
對策:1. 提高室內的空氣濕度。
2. 印刷后,使薄膜里面與除靜電器接觸
3.導輥也要除靜電。
4. 提高油墨的印刷粘度。
二十 、犁地模樣
現象:油墨疊印部分,第二色油墨轉移到第一色的干燥墨層時,第一色油墨再溶解,部分混入第二色油墨里面的現象,使用聚酰胺樹脂的油墨由于聚酰胺的再溶解性好容易引起這種現象。
原因:受油墨的粘度,干燥速度、版深影響而發生。
對策:1. 版深改淺會變好。
2. 印刷階段的處理方法
①提高第二色油墨的印刷粘度。
②縮短干燥時間。
A. 使用快干劑。
B. 提高印刷速度。
C. 印刷后馬上吹熱風。
二十一、套正不良
現象:多色印刷場合,印刷位置不正,產生錯位,空白的現象。
原因:操作過程有問題或自動套印裝置本身有問題的場合。
對策:檢討以下項目:
1. 操作過程的原因。
① 各輥筒是否運轉正常。
② 制動調整是否良好。
③ 套版是否松了。
④ 左右印壓壓力是否一致,印壓輥硬度是否良好。
⑤ 熱風調整是否良好。
⑥ 基材是否厚薄不均。
⑦ 穿錯膜。
⑧ 版輥尺寸遞增不正常
2. 自動套正裝置原因的場合。
① 開關沒有插好。
② 接頭位置是否良好。
③ 跟蹤標記是否明確。例如定位器不良,或基材是否起皺,是否呈縱口蛇行狀。
④ 檢查磁鐵和保險絲。
⑤ 反光板是否臟污。
二十二、色相變化
現象:印刷中印刷物的色調發生變化的現象。
原因:1. 油墨粘度變化的場合。
粘度變化使油墨的轉移率及網點的轉移面積產生微妙變化。特別是多色印刷場合會導致色調的變化
2. 室溫和液溫變化的場合
溫度變化影響油墨的粘度,使轉移狀態發生變化從而導致色調變化。
3. 混合色色分的場合。
淡色油墨中有機和無機顏料的比重差異容易引起故障。特別是油墨槽中油墨流動不良而發生沉淀的場合。
4. 油墨吸濕變質導致發色低下的場合。
長時間印刷中,油墨的溶劑組成發生變化,空氣的水分混入油墨中,有損害正常發色,使濃度低下。
5. 網點位置重疊的場合。
第一色和第二色網屏角度相同的場合,從高光部分到中間調部分網點重疊出現深淺兩極端化,色調顯著變化。
6. 其他,如油墨白化,版面被風吹也會導致色調變化。
對策:1. 保持固定的印刷速度和印刷粘度。
2. 印刷車間內保持恒溫恒濕狀態。
3. 油墨充分攪拌。
4. 多用真溶劑是消除其他故障的重要因素。
5. 制版方面解決。
6. 注意水性油墨的PH值的變化。
印刷條件變化導致色相變化
以下情況相必變化,印刷作業進行中一定要確定:
1. 粘度變化。
2. 刮刀更換時。
3. 印刷速度變化時。
4. 補充油墨時。
5. 加入溶劑時。
二十三、粘背
現象:印刷后的制品收卷、堆積時,油墨轉移到薄膜的反面或薄膜粘在一起的現象。
原因:1. 溶劑的脫離性。
油墨的溶劑的組成影響較大(特別慢干溶劑)。版深過深或多色疊印的情況,溶劑揮發的絕對量大,油墨表面干燥太快,內部的溶劑揮發不出來,從而導致粘背的發生。
2. 溫度
油墨中的連接料受熱軟化,且少量溶劑的存在,油墨的軟化點低,收卷時由于烘箱加熱使油墨處于軟化狀態,這是由于熱引起的粘背。
3. 壓力
收卷壓力大時易引起粘背,特別是熱伸縮性大的薄膜,收卷冷卻后收縮,卷心的壓力變得很大容易引起粘背。又印刷品圖案的方向和印刷方向一致時,收卷后有油墨的地方厚,導致有油墨的地方壓力過大,引起粘背。
4. 時間
印刷物保存時間過長易引起粘背。
5. 印刷基材
基材含增粘劑、潤滑劑,防靜電劑,防氧化劑,穩定劑等助劑會引起粘背。增塑劑是不揮發性溶劑,可遷移到油墨皮膜軟化,這種問題很難解決。潤滑劑和防靜電劑會遷移到薄膜,使接著變差及油墨皮膜軟化。
6. 內容物食品中的香辣料,動植物油,纖維的增塑劑,防靜電劑,紡織助劑類可透過
薄膜轉移到油墨里,使油墨軟化。
對策: 1. 選擇適當的稀釋劑。
2. 印刷物一定要冷卻。
3. 印刷物壓力要小,收卷量,堆積量要小
4. 長期保持時壓力較少狀態(例如縱向堆積)。
5. 在冬季生產的薄膜增塑劑的添加量大,不能在夏季使用,在薄膜的名字里要注明。
6. 印刷前要根據內容物和包裝構成選擇適當的油墨。
二十四、缺漏
現象:和篩網現象相似,好象油墨不足情況,印刷面不平滑。
原因:某些原因印版上沒油墨附著時出現這種現象。
對策:1. 用質量好的印刷版。
2. 調節刮刀。
3. 加大印壓。
4. 調整油墨粘度、流動性、干燥速度。
5.消除油墨里的氣泡。
6. 使用適當的薄膜。
7. 改變網屏角度,把屏邊變細。
二十五、導輥臟污
現象:印刷好的油墨在導輥或轉向棒時發生剝離,留在基材上形成臟污。
原因: 1. 干燥不良。
油墨干燥跟必上印刷速度,油墨附在反轉輥上面,油墨表面干燥,內部干燥不良引起的情況較低多。
2. 接著不良
接著不良導致耐摩擦性差,所以在導輥旋轉差,印刷面被劃傷。
3. 冷卻錕不完備
冷卻水不正常流動,受熱溫度升高使用油墨軟化。
對策:1. 調節油墨的干燥適應性。熱量不充分,風力過大時易出現故障。使用慢干溶劑。
2. 解決油墨干燥適應性可解決故障
3. 確認冷卻水,冷卻錕筒旋轉是否正常。
二十六、飛墨
現象:印刷機運轉中油墨從印版轉移到印刷物的時候產生霧狀飛散現象。發生飛墨是由于基材的靜電吸附,在圖案部分形成斑點狀臟污。與因靜電引起的胡須現象不同
原因:1. 高速度印刷時易發生。包裝凹版印刷速度在150---200m/min以上易發生,低速印刷沒問題。
2. 連接料的拉絲性高的油墨,即高分子樹脂油墨易發生。
3. 油墨印刷粘度高時易發生。
4. 陰影部分版深易發生。
5. 低溫低濕的環境下易發生。
對策:1. 應急處理。
1)降低油墨粘度
2)增加真溶劑。
3)降低印刷速度。
2. 和油墨廠商談更改油墨類型。
二十七、壓輥臟污
現象:壓輥部分在印刷中出現堆積的現象。套印不良是原因之一。
原因:壓輥比印刷物寬,印刷非圖案部分上極薄的油墨皮膜轉移到壓輥上,慢慢堆積,和由于臟版轉移面轉到被印物上有區別。壓輥橡膠和油墨連接的親和性強易發生(如氧化聚乙稀系油墨)和壓輥橡膠親和性低的硝化棉系,聚酰胺系油墨幾乎沒有此現象。臟版是引起此現象的基本原因。
對策:1. 采用臟版現象的對策。左右不平衡引起壓輥臟污的情況多。
2. 使用油墨真溶劑具有耐性的壓錕。
3. 比被印刷物寬出來的壓錕部分用膠帶卷上。
4. 盡量令壓錕和被印刷物的寬度接近(實際上被印刷物寬度稍窄)。這種方法最有效,特別對長時間印刷。
二十八、刮刀線1
現象: 因為刮刀沒有把版面非圖案部分刮干凈,出現拉線或臟版,然后轉移到基材上的現象。印刷到一定程度后發生,線的中央能看到白芯。刮刀線隨刮刀的移動而移動。版面用砂紙擦過后,拉線會暫時消失,過一會又會出現,此現象又稱為“游絲”
原因:拉線多發生在油墨混入雜物,油墨中的助劑(例如臘)因溫度的變化而析出,預料發生疑聚的場合。異物多半是由基材帶入,使用高硬度顏料的場合,盡管顏料被磨成微粒也會發生拉線。臟版現象。親水性顏料易出現臟版現象。又,油墨干的過快,刮刀難刮干凈,干燥過慢非圖案部分的附著物轉移到薄膜上。
對策:1. 降低油墨的印刷粘度(降低粘性)
2. 印刷中防止異物混入(用跌絲網,布網過濾)。
3. 提高新墨的比例。
4. 確認錕筒有沒有偏心。
5. 調整刮刀(研磨、壓力、厚度、角度、位置)。
6. 確認鍍鉻的表面狀態(再鍍鉻也是方法之一)
7. 輕度發生拉線的場合使用快干溶劑有效。
二十九、刮刀線2
現象:多條豎線連接出現,線的數量一定,線集合在一起的寬度等于刮刀移動的距離,線出現的次數等于刮刀移動一回版輥回轉的次數。
原因:版面上有微小的硬塊,刮刀左右移動時,刮刀被擦傷,從淺線變成深線,版每回
轉一次,線會變的越深。此種線較粗。
對策:1. 版面上有硬臟物的場合,研磨刮刀,清洗版錕。
2. 版面上有硬塊的場合(一般不是顏料顆粒,而是樹脂顆粒),刮刀盡量放輕,用砂紙研磨刮刀及版上有點的地方,連線多次無效,重新鍍鉻。
三十、起皺
現象:在印刷中薄膜出現起皺現象。有不規則出現的情況。也有兩端及中央出現的現象。
原因:從薄膜,輥筒,制動器三方面考慮原因,各方面的小故障使薄膜的壓力無法平衡,導致起皺。
對策:1. 檢查從哪個錕筒發生起皺。
2. 檢查制動器的情況(調整送紙制動和張力)。
3. 檢查輥筒是否有損壞、臟污、偏心。
4. 檢查平衡度怎么樣。
5. 檢查壓錕壓力以及壓錕壓筒。
6. 檢查薄膜是否有變化。
從以上6各項目考慮原因,從哪發生就從哪處理。
三十一、光澤不足
原因:1. 由于白化現象所致。
2. 樹脂含量不足。
3. 顏料或添加劑的粒度過于粗糙。
4. 使用了無相溶性的樹脂
5. 直接使用了已失去溶劑平衡的舊油墨
對策:1. 調整濕度,進行加熱干燥。
2. 添加調墨油。
3. 盡量細化顏料及加劑。
4. 使用舊油墨印刷時應加入一些新油墨。
三十二、其他拖線
現象: 不規則間斷性拖出較粗的線,印到膜上。
原因:1. 刮刀安裝的不好,刮刀片安裝的不平,支撐片不平或有異物(較厚的油墨)附在刮刀及支撐片上。
2. 環境條件。濕度過大,油墨分散性變差,印版不易刮干凈;濕度過小,塑料薄膜易起靜電吸附灰塵(灰塵落入墨中會直接損傷刮刀):環境溫度過高時,溶劑揮發過快,環境溫度過低,油墨溶解不良造成刮墨困難。
3. 光油版所用的磁棒有異色,污染了印版,被印到版面上。
對策:1). 重新安裝刮刀。
2). 使車間保持適當的溫濕度。
4. 清洗干凈光油所使用的磁棒。
三十三、淺網印不上
原因:1. 膠輥壓力不合適。
2. 刮刀角度過大,壓力過大。
3. 油墨太稠,不易轉印。
4. 版淺。
對策:1. 加大膠輥壓力。
2. 減小刮刀角度,標準角度為45度。
3. 減小刮刀壓力。
4. 降低油墨粘度。
5. 重制版輥。
相關技術
在線留言